美术器材借还管理制度
日期:2025/06/05 10:03作者:塑胶跑道人气:
导读:美术器材借还管理制度一、总则为规范美术器材的借还管理,保障美术教学、创作及相关活动的顺利开展,提高美术器材的使用效率,延长器材使用寿命,特制定本制度。本制度适用...
美术器材借还管理制度

一、总则
为规范美术器材的借还管理,保障美术教学、创作及相关活动的顺利开展,提高美术器材的使用效率,延长器材使用寿命,特制定本制度。本制度适用于学校、培训机构等悉数涉及美术器材借还的场所。
二、适用范围
本制度所指美术器材涵盖绘画工具(如画笔、颜料、画纸、画板等)、雕塑工具(如雕塑刀、泥塑工具、石膏模具等)、手工材料(如彩纸、布料、珠子、黏土等)以及其他与美术教学和创作相关的设备和器具。
三、借还管理职责
(一)管理人员职责
- 日常管理:负责美术器材的日常整理、分类存放和定期盘点,确保器材摆放有序、账物相符。
- 借还登记:办理美术器材的借还手续,详细记录借还信息,包括借用人姓名、班级/部门、借用日期、预计归还日期、借用器材名称及数量等。
- 检查维护:在器材借出和归还时,仔细检查器材的完好情况,发现问题及时处理。定期对器材进行维护和保养,确保器材性能良好。
- 提醒督促:在预计归还日期前,提醒借用人按时归还器材。对逾期未还的器材,及时进行催还。
(二)借用人职责
- 遵守规定:严格遵守本制度的各项规定,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借用和归还美术器材。
- 爱护器材:在借用期间,爱护所借器材,正确使用,避免人为损坏。如因使用不当造成器材损坏或丢失,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。
- 按时归还:按照约定的归还日期及时归还器材,不得擅自延长借用时间。如因特殊情况需要续借,应提前办理续借手续。
四、借用流程
(一)申请借用
- 借用人需提前向管理人员提出借用申请,说明借用器材的名称、数量、用途和借用时间。
- 管理人员根据库存情况和借用规定,审核借用申请。对于符合借用条件的,予以批准;对于不符合条件的,向借用人说明原因并拒绝借用。
(二)办理手续
- 借用申请获得批准后,借用人需填写《美术器材借用登记表》,详细填写个人信息、借用器材信息等内容,并签字确认。
- 管理人员核对登记表信息无误后,将所借器材交付给借用人,并在登记表上做好记录。
(三)特殊器材借用
对于一些贵重、精密或易损坏的美术器材,如实在绘画工具、摄影设备等,借用人除填写《美术器材借用登记表》外,还需提供相应的担保措施,如押金、担保人等。具体担保方式和金额由管理人员根据器材的价值和实际情况确定。
五、归还流程
(一)按时归还
借用人应在约定的归还日期前,将所借器材归还至美术器材室。归还时,应将器材整理整齐,保持清洁。
(二)检查验收
- 管理人员在收到归还的器材后,应立即进行检查验收。检查内容包括器材的数量是否齐全、外观是否有损坏、性能是否正常等。
- 如发现器材有损坏或丢失情况,管理人员应及时与借用人沟通,按照赔偿标准确定赔偿金额,并要求借用人进行赔偿。
(三)登记注销
经检查验收合格后,管理人员在《美术器材借用登记表》上做好归还记录,注销借用信息。
六、续借流程
(一)提出申请
借用人如需续借美术器材,应在预计归还日期前[X]天向管理人员提出续借申请,说明续借的原因和续借时间。
(二)审核批准
管理人员根据器材的库存情况和其他借用需求,审核续借申请。对于同意续借的,在《美术器材借用登记表》上做好续借记录,并告知借用人新的归还日期;对于不同意续借的,向借用人说明原因。
七、器材损坏与丢失赔偿
(一)赔偿标准
- 轻微损坏:对于器材的轻微损坏,如画笔掉毛、颜料盒轻微变形等,不影响器材的正常使用,借用人应承担一定的维修费用。维修费用根据实际维修成本确定,一般不超过器材原价的[X]%。
- 严重损坏:对于器材的严重损坏,如画板断裂、雕塑刀生锈无法使用等,导致器材无法正常使用或需要更换主要部件的,借用人应按照器材的原价进行赔偿。
- 丢失:对于丢失的器材,借用人应按照器材的原价进行赔偿。如能找到相同型号和规格的器材进行替换,经管理人员同意后,也可进行替换。
(二)赔偿程序
- 管理人员在发现器材损坏或丢失后,应及时通知借用人,并说明赔偿标准和赔偿程序。
- 借用人应在接到通知后的[X]天内,按照赔偿标准进行赔偿。如借用人对赔偿标准有异议,可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诉,由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。
八、监督与考核
(一)监督检查
学校或培训机构应定期对美术器材的借还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,检查内容包括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、器材的保管情况、借还记录的完整性等。
(二)考核评价
将美术器材借还管理工作纳入管理人员的工作考核体系,对管理工作表现优秀的管理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;对管理工作不力、造成器材损坏或丢失的管理人员进行批评和处罚。
九、附则
-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,如有未尽事宜,由学校或培训机构相关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。
- 本制度的修订需经学校或培训机构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,并报学校或培训机构行政会议批准后实施。
本文来源:
https://www.cn55.cn/msqc/15005.html